远帆分享 | 钢筋工程量计算标准设置与优化
一、背景:
在施工图预算、工程结算过程中,钢筋工程量的核对花费时间较多,虽然现在都采用软件计算,但双方的结果往往偏差较大;究其原因,主要在钢筋工程量计算标准(软件)设置上产生较大的差异,针对这些差异,我们通过查阅图纸及相关规范,合理设置(软件)标准工程量计算规则,以达到钢筋工程量的准确性。
通过我们对所合作单位的了解及对前期项目的总结,发现钢筋计算标准设置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,且在招标文件及合同条款中均没有具体约定;如果将这些合理的、科学的规范及规定在招标文件或合同中加以明确,将会减少工程量核对过程中的争议,大大提高工作效率,合理降低施工成本。
二、主要计算差异:
序号 | 项目内容 | 计算方式一 | 计算依据 | 计算方式二 | 计算依据 |
1 | 墙柱梁板箍筋、墙柱水平及垂直钢筋、梁上下部钢筋、板底筋及面筋等根数 | 向上取整+1 | 软件默认,设计无明确规定,但此设置符合规范要求 | 四舍五入+1 | 根据钢筋排布规则 |
2 | 剪力墙起始竖向分布钢筋距暗柱边距离 | S/2 | 软件默认 | S | 根据规范12G901-1 |
3 | 钢筋工程量汇总方式 | 按外皮计算钢筋长度(不考虑弯曲调整值) | 软件默认 | 按中轴线计算钢筋(考虑弯曲值调整) | 工程量清单及计价定额有关解释 |
“向上取整+1”、“按四舍五入+1”计算方式,根据钢筋的排布规则,取定不同长度的钢筋进行钢筋排布。 | |||||
“S”表示剪力墙竖向分布钢筋设计距暗柱边的间距,依据如下图。 | |||||
具体采用哪种计算方式原则上应按现场实际做法来进行设置并计算。 |
现场主体剪力墙Q1,其分布筋间距为200mm,该剪力墙起始竖向分布钢筋距暗柱边距离为200mm,即为“S”
剪力墙Q2,其分布筋间距为150mm,该剪力墙起始竖向分布钢筋距暗柱边距离150mm,即为“S”
三、对比结果:
以某住宅楼为例,正负0.00以上部分,层数27层,层高2.8m,11895.82平米。
1、各种计算方式钢筋技术指标对比结果如下:
A:按“向上取整+1”、墙柱纵向起始间距为S/2设置设置 | B:按“四舍五入+1”、墙柱纵向起始间距为S/2设置设置 | C:按“四舍五入+1”及墙柱纵向起始间距为S设置 | D:按“四舍五入+1”及墙柱纵向起始间距为S、中轴线设置 | ||||
钢筋工程量(kg) | 单方含量(kg/m2) | 钢筋工程量(kg) | 单方含量(kg/m2) | 钢筋工程量(kg) | 单方含量(kg/m2) | 钢筋工程量(kg) | 单方含量(kg/m2) |
532613.97 | 44.77 | 525536.95 | 44.18 | 521611.44 | 43.85 | 514417.72 | 43.24 |
2、各种计算方式钢筋经济指标差异对比结果如下:
A算法与B算法差异 (A-B) | A算法与C算法差异 (A-C) | A算法与D算法差异 (A-D) | ||||||
量差 (kg) | 总价差 (元) | 单方差 (元/m2) | 量差 (kg) | 总价差 (元) | 单方差 (元/m2) | 量差 (kg) | 总价差 (元) | 单方差 (元/m2) |
7077.03 | 38923.64 | 3.27 | 11002.53 | 60513.90 | 5.09 | 18196.25 | 100079.39 | 8.41 |
备注:钢筋综合单价5.5元/kg计算。 |
四、结论:
引用上例,该楼栋住宅面积为11895.82m2,按“D”计算方式(按“四舍五入+1”及墙柱纵向起始间距为S、中轴线设置)钢筋计算设置,可以节约18.2t钢筋,节约成本约10万元。
目前大部分项目中高层均采用剪力墙结构,若采用上述方式计算设置,可节约更多的成本。
五、优化后钢筋设置:
1、优化设置虽说有依据,但与从业人员技术水平及对规范的理解不同,往往会忽略这些优化方法,若是将一些常规做法和设置方法在招标文件或合同中加以明确,就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争议。
2、根据16G平法及相应图集,并结合现场实际施工,对除以上三点设置以外的设置也可进行优化。
3、在设计初期通过指标测算,向业主提出合理的优化建议,以便合理管控成本。
作者简介:
吴俊华,安徽合肥人,1979年生,从事造价已达25年之久,现任远帆总公司造价部副主任。
个人工作感悟:小细节往往是影响到大局和事态发展结果的关键。事无巨细,都全力以赴、尽职尽责地去完成,才有可能将工作目标完成得尽善尽美。
用户评论